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党中央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强有力支撑和引领,科技创新工作要在这个大局中找准方向、定位和重点。
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科技部部长王志刚介绍,2021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860余个项目中,企业牵头或参与的有680余项,占比高达79%。下一步,支持企业更大范围更深程度参与国家创新决策,建立企业家科技创新咨询座谈会议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创新高端智库网络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决策能力。
“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我们责无旁贷。”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介绍,近年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鼓励企业参与,公司已有多个新药品种入选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
“2011年公司创立时,一些高端抗癌药在发达国家已触手可及,可绝大多数中国患者却用不到、买不起,这样的情况一定要转变。我们以开发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质量生物药为目标,如今已上市8款产品,其中5款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俞德超认为,近10年来,高端抗癌药的患者负担大幅降低,得益于医保政策的不断改革和一批国产创新药企的崛起,“政策改革是药价降低的催化剂,国产创新药企的崛起则是药价降低的根本驱动力。相信在新一年的创新征程中,企业将更好地发挥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是科技工作的一个重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技术预测与统计分析研究所所长玄兆辉认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首先要加强科技教育协同发展,强化科技人才全链条培养,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培养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高技能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其次要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依托重大科技任务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重点科技项目研发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依托科技创新主体和载体建设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发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者之间相互推升、彼此促进的耦合关系,也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强说。
陈强认为,战略科技力量涉及多种类型的机构和组织,其价值取向、能力基础、任务结构、运行方式各异,目前的合作模式比较单一,协同机制不够坚韧。激发其协同意愿,强化其联系和互动,增强其组织和协同效能,形成面向特定领域的持续突破能力,是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关键。未来一个时期,要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抓手,明确战略科技力量的主攻方向;要依托大科学装置,策划和组织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探索战略科技力量协同攻关的长效机制;要面向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等功能性枢纽,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与产业发展需求的互动。
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生态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纽带,是稳定市场主体和扩大就业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王志刚表示,科技部将坚持做好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示范。一方面,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依托高新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布局未来产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是2023年科技工作的一个亮点。”玄兆辉说,新的一年需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区域科技创新格局,“要加强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突出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要在成渝、武汉基础上,打造更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要以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为抓手,推进创新型省份和创新型城市建设”。
“科技自立自强不是闭门造车,国家创新体系需要持续从更高水平开放和更具深度的国际科技合作中汲取能量。”陈强认为,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要重点聚焦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等领域,推进科技领域的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在全球科技治理中争取更多主动;要构建多元化的国际科技合作渠道,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策略,不断拓展合作新空间,深度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要探索设立全球科研基金,依托大科学装置,策划和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吸引全球英才,为科技造福人类作出中国贡献。记者 佘惠敏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国信证券 任鹤; 王粤雷; 王静; 归母净利润增长23.0%。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0.2亿元,同比增长...
国信证券 曾光; 钟潇; 张鲁; 谢琦; 2022Q4经营符合预期,2022财年经调业绩同降6.2%。2022...